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一十三章 合资建厂背后的福与祸

“李主任,我说句不中听的话,想要做事情,必然会面临阻力,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任何一件事情,既不是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顺风顺水。”

陈海峰正色说道:“今年上半年,报纸刊登有关部门进行了一次重要经济会议,会议精神归纳总结为六个字,走出去,引进来。”

“相关精神我也看了,但精神只是精神,没有全面地落实下去。”

李主任迟疑了片刻,说道:“陈海峰同志,你的想法是好的。”

“不过小心无大错,我觉得应该再稳妥一些。”

“从向国外出口商品开始做起,创新当试点的事情,还是让南方地区的同志们做吧,等到南方开始推广,咱们北方有样学样,这样才够保险。”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时候未必会被人当成勇士。

更有可能成为出头鸟。

李主任对陈海峰观感不错。

好心提醒他,万不要逆流而上。

“事情回去以后,我会和张主任好好谈谈,先不说这些了。”

保不保险,陈海峰不知道。

反正第一家港资企业……

不,应该说港资与国资合作企业,会在年底建成。

关于合资建厂的事情,其实上面早已经有了定论。

只是缺乏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企业。

年底建成的合资企业,为其他企业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表率。

之所以记得清楚。

全因为当时的场面,过于空前。

合资企业建成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代表,约有五百人参与活动。

有关部门还请来了大量的外国使节。

场面可谓是隆重至极。

全方位表达着,欢迎外国资金进入龙国。

一块合资办厂,共创经济的诚意。

两天后,陈海峰乘火车返回滨城。

走出车站的刹那,陈海峰楞了一下。

明显感觉不一样的地方。

街头的闲散人员开始变少。

“哦……”

想了想,陈海峰恍然大悟。

大集体和小集体来了。

由于知青返城政策的松动。

每个月,都有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资金返回滨城。

返城知青数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滨城根本拿不出和人数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安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