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话说相声

“说”出来的啊!

但这像生儿总算是相声的前身之一,曹雪芹也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相声史料,从中可以推断出几点:

一、当时的像生儿已经广泛流传,以至像薛宝钗这样的闺中少女也能略知一二并随口说出——当然宝钗在小姐群中算是见多识广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当票,湘云黛玉都不认识,她就认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结论:像生儿已经广泛流传。

二、当时的像生儿已由“暗春”(幕后表演)转向“明春”(台前表演),所以“做”像生儿有时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三、当时的像生儿已经是滑稽逗乐的了,薛蟠昨晚得罪了妹妹,所以今天要逗她乐,宝钗亦知他的用意,所以让他不用做这些像生儿。

四、当时的像生儿恐怕还不像后来那样不登大雅之堂,妇女儿童也都看得,因为宝钗历来是非礼勿听的,黛玉行酒令时说错了两句《西厢记》《牡丹亭》,她还不依不饶的,说人家“好一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不该知道这些,而她自己提到“像生儿”时却相当坦然,须知这时她的母亲就坐在旁边呀!

那么,如果我们据此认定“像生儿”在二百多年以前就已经相当成熟了,恐怕不能算牵强附会吧?只是这“像生儿”不等于那相声,“像生儿”一词早在宋代就有了(一说是唐代,待考),而真正的相声的出现却是很晚以后的事。

《品花宝鉴》成书于一百五十年之前,书中也提到了相声:

“……对面水阁上,却安放了一班十锦杂耍,便上起场来,说了好些笑话,作了一回相声,又说了一回《龙图公案》。”

这段描写层次分明:

——笑话靠“说”;

——《龙图公案》也靠“说”;

——而相声却靠“作”!

请注意这个“作”字,可见这时的相声还处于萌芽状态,还不是以说为主的语言艺术,“作”相声和“说”笑话还是完全不同的。

大约就在这时,出现了目前发现的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张三绿。不过按现在通行的标准,张三绿还不能算“专业”相声演员,因为他更精通的是单弦(八角鼓)和口技。话说回来,那时也没有什么专门的相声,单弦中也有类似相声段子的对唱节目,口技中的“暗春”也在向“明春”寻求出路,至于插科打诨、随机应变、当场抓哏,更是中国舞台艺术共同的传统,岂独相声?

再往后,就出现了以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为代表的一批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