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3章 学习

敌,还打不过老百姓?他们到了社会上,对社会不满,起兵作乱造反怎么办?天下无乱兵,那是要养到死的。

所以三司属下的这些公司,徐平从一开始就尽量防止出现禁军那样的问题。管理的官吏人数不多,级别不高,掌握着财权,但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负责公司经营的,是从外面招募来的,管理人员跟工匠一样,都算是专业人才。他们可以招进来,当然也就可以裁掉,职位都有任期,到时间必然更换,防止出现世兵世将一样的现象。

这样的制度,培训中心相对来说就不划算,培养起来的人才很可能流失掉。不过流失掉就流失掉,这个年代这些人也不可能跑到其他国家去,无非是被社会私人所用而已。只要保证培训起来的比流失掉的人多,就不愁无人可用,也算是为社会提供人才吧。

一边向蔡提举详细问着现在这里的培训情况,徐平一边向身边的几位判官吩咐,让他们花更多心思到这里来。新建的这些公司不仅仅是要向三司提供利润,还是新开的京师银行最重要的客户,能不能经营得好,事关全局。

太阳滑了下去,天气不那么热了,徐平站起身来道:“走,我们到里面看一看,这里的人到底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还有,他们吃住如何,也一起看上一看。”

蔡提举急忙当先带路,领着一行人出了长官厅。

教室依然是按徐平当年在三司条例司培训公吏时的样子,都是大屋,前面讲台一块大黑板,下面是一排排的桌椅。这种格局与此时的书院迥然不同,最大的区别,这里不规定学生的仪态,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书院不但是教书,还是育人,在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把道德规范贯彻下去。

没有国子监和一般书院的宽袍大袖,这里的学生一律短褐,一手笔,一手本,认识听着上面教师的话,一边记着笔记,倒与徐平前世的大学有些类似。按这个时代的观点,学生学了之后做的就是工匠商铺之类的贱业,他们如何穿着,怎么学习,根本就没有人关心。

徐平也不计较那些社会上的虚名,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读书人一样鄙视胥吏,每次衙门招人,前去投考的难道还少了?终归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让这些做事的人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的社会地位就不会低了。随着时代发展,新的价值观终究会建立起来,社会会有跟现在不一样的价值取向。

只要把工商业做好,让在这个行业里的人能够有不错的经济条件,其他都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