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百六十五章 不为愚忠

,最快更新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林遵开始讲起故事来,后进来的人没有打扰他,而是找了张桌子坐了下来,和其他人一道静静的听起了故事。

“日本人的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人情等德行规定之中。他们认为,人生是由‘忠’、‘孝’、‘情义’、‘仁’、‘人情’及其它许多世界组成的。各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详细的准则,一个人对其同伴不是把他归之于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是说他‘不懂孝’或‘不懂情义’等等。他们明确指出他在哪个领域中行为不当。他们不用‘自私’、‘冷漠’之类的评语,而是明确指出在哪个特定领域违反准则。他们不诉诸于命令及箴言。一个得到赞许的行动总是与该行动所表现的世界相联系的。一个人为了孝而行动时是一种方式,而只是为了情义或者在为了仁而付诸行动时,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方式。甚至各个世界的准则也会随着其内中情况的变化而可能要求采取很不相同的适当行动。对于主君的‘情义’,在主君没有侮辱家臣以前,要求尽最大的忠诚;受到主君侮辱之后,就可以背叛主君。”

听到林遵一开始先讲了一大堆日本人的人生观做为铺垫,几个客人都瞪大了眼睛,显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而后进来的几个人却面色微变。

“日本的故事传说经常是围绕主人公陷入‘情义与人情’、‘忠与孝’、‘情义与义务’的矛盾。主人公的失败是因为溺于人情而忽视了‘情义’的义务,或者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他迫于‘情义’而不能遵行正义,迫于情义而牺牲家庭。这些矛盾仍然是具有约束力的两种义务之间的矛盾。两者都是‘善’的。对两者的选择犹如债务者该还债时面对多如牛毛的债务,他必须选择先偿还某些债务而暂时不管其它债务。但他还清一笔债务,并不能免除其它债务。”

“日本人对故事主人公的这种看法,与大乾是根本对立的。我们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是好人。正因为他选择了善的方面,并且与恶的一方进行斗争,如同我们所说的‘以德服人’。结局必须圆满,善者应有善报。日本人则酷爱那种主角。他既拖欠社会恩情,又不能悖于名分,无法调和,只好一死了之。这类故事在许多其他文化中是教人们屈从于残酷的命运,在日本则反而成为启迪主动精神和坚忍意志的题材。主人公在竭尽全力完成其肩负的某种义务时忽视其他义务,但最后又和他们所忽视的世界进行清算。”

“日本最有名的故事是《四十七士物语》。它无比强烈地扣动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