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六十八章 美文

是的,排除了周式行文之后,苏文觉得马俊武还像一个人,那就是余秋雨!

同样华丽的文笔。同样深沉的语调——好吧,虽然其中一个是故作深沉——至少马俊武还是能模仿出几分余秋雨的味道来。

不需要完全相像,毕竟人家余秋雨走过的路比马俊武吃过的盐还多,加上余大师那个时代的历史与环境,会让他有更大的危机感。

从余秋雨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人文关怀更多是出自他对于文化破灭的危机感。这里华夏帝国,是万万不会有这种忧虑的。

所以苏文不需要马俊武写出余秋雨那也的深沉文章,而是要学习他的行文方式与风格。

什么风格?

文化散文!

在余秋雨之前,写文化类的散文,大多是读书笔记。最强的也莫过于周作人式的钞书体了,更多是写出趣味来。而到了余秋雨手中,文化是情怀,是素材。更是散文的风格。他的散文总让人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

文化散文,主要是要写出美感来。余秋雨的散文,总能让人领略出一种美来——先不说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至少,文字是美的,思想也是美的。连笔下的事物,哪怕有缺陷,也让人觉得是美的。这也许与他是研究美学出身有关。

在马俊武身上,苏文发现了这点特质!对方要求他指点一条明路,他觉得让马俊武走上余氏之路,不失为一条好的选择。

只要马俊武能模仿出七分余氏散文的风格,那也不难成功了。

于是《阳关雪》就出炉了。

马俊武带着怀疑与学习的心态阅读这篇文章,瞬间就被开头第一句话震住了——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接下来更是让他莫名震撼的行文: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 ,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 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 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 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