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十章:文无第一

而这一次获奖,在接到学院邀请参加颁奖礼的通知后,斯科特选择奥斯卡之夜待在家中看曲棍球比赛。

1973年,凭借《教父》获得影帝的马龙-白兰度本人缺席颁奖礼,却特地派了一名印第安少女代替他到场参会。起初人们都认为他是让这名小姑娘来替他领奖,“马龙-白兰度非常遗憾地不能接受这个十分慷慨的奖项。”然而听了小姑娘的开场白以及随后一番抗议印第安人在影视作品中受到歧视的演说,人们才恍然大悟地发觉白兰度又狠狠地抽了好莱坞一记耳光。

等等例子。

没办法,不涉足这个圈子,根本无法了解它的底细和内幕、潜规则。

即使学院制定了看似严密和公正的评选规则,但在追名逐利的电影公司看来,没有不透风的墙。它们先是争相在好莱坞的两份行业刊物《综艺》和《好莱坞报道》上投放长达几十页的广告。然而广告的效用只是在公众范围内为影片做好宣传,想要真正获奖则必须要从手握选票的学院成员开始逐个攻关。

从学院创立开始,抢夺评委席位就成了各大电影公司的获得学院奖的最有效途径。在梅耶和范朋克的共同影响下,前十几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奖项,几乎全被米高梅公司收入囊中。米高梅式微之后,群雄逐鹿,每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背后,总是暗流汹涌。

这些天来他逐渐的也知道了一些奥斯卡的内幕,知道学院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知道那些评委投票是怎么个方式。

和戛纳、威尼斯、柏林等设立竞赛单元的电影节不同,奥斯卡奖的评委长期固定且人数众多,美国影艺学院的正式会员和少数荣誉会员、候补会员等,都是拥有奥斯卡奖投票权的“评委”,相反,大多数电影节则是由每年更换、各个不同的七八位特邀评委负责评奖(而且评委会主席一般还拥有更高的投票权重)。

也就是说,奥斯卡奖类似于美国电影行业的全民普选,而欧洲三大影展的评奖则是自上而下的贵族分封。

在影艺学院刚创立的时候,除了梅耶和范朋克等36位奠基人之外,进入评委圈子的大约有350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各个工种的电影从业人员。随着奥斯卡影响力和选片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人士,加入到了学院评审的队伍中来。但执行邀请制的学院不公开具体成员名单和信息,所以详细的奥斯卡评委名单从未被披露过。

而根据1997年一次公开且详细的统计数据表示,学院拥有投票资格的会员(基本就是正式会员)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