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13章 进化,非我族类

就像是之前若是要传递这么些消息,要么就必须要简略,要么就是派人带着厚厚一卷书牍竹简……

斐潜看了,摇了摇头笑道,这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其实么,这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春秋左传之中,并非是像后世那个的意思,最初的本意是说楚国人的……

春秋晋楚争霸,鲁国处于两霸主夹缝中,鲁成公去朝见晋景公,遭到了无礼对待,气不过,打算投靠楚国,他的臣子季文子便劝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这个族,原本的意义是很狭隘,实乃异姓之氏族,并非民族之族。

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夏商周三代,都非同族。

从部落的氏族到华夏之民族,华夏之人已经是走了几千年。到春秋时,国野渐渐消弭,才有了诸夏的称谓,又到了汉代,也才有了汉人这一统称。

所以,斐潜在此时说这句话,并非是什么纯粹民族主义,也和血缘无关,而是一种站在地域和政治上的观点。

华夏之,则华夏。

蛮夷之,则蛮夷。

楚虽为颛顼、祝融之后,但长期僻处南方,饭稻羹鱼,受到中原姬、姜、子姓诸侯歧视实属寻常。就连正儿八经的姬姓后代,鲁国妥妥的同族吴王,也因为生活方式上蛮夷化,最终废弃礼乐,改说夷语,亦被中原骂做蛮夷禽兽。

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华夏人对于纹身就有一种骨子里面的排斥,不仅仅是因为从春秋开始纹身成为了刑罚的手段,而且剃着一头短发,满身纹身,向来就是蛮夷的代表。

主要还是人的观念啊。不因为生在华夏,就一定是华夏人。要防止那些内心变得蛮夷的华夏人,同时也不是出生在蛮夷,便永远是蛮夷人……

春秋时期,鲁国看楚国,觉得楚国是蛮夷。

战国后期,六国看秦国,觉得秦国是蛮夷。

而如今,山东之观关中,难道心中就没有觉得关中是蛮夷,视为与戎狄同俗?

斐潜摸着自己的胡子,将情报放到了一旁,此事,我们不能先动手。

庞统说道:若是不动手,情况有可能会变得更糟。

南匈奴不仅是南匈奴本身,也给斐潜的畜牧产业,战马培育提供着产品。

所以南匈奴大量的内部损耗,必然就会影响到斐潜一部分的畜牧产业链。

斐潜现在需要决断的,就是要不要冒着这个风险。

先秦统一海内,六国尤自为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