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3.第23章 大生产运动1

,最快更新大哉大明 !

即便没有徐光启隐讳的提醒,皇帝陛下也不会简单地以为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圣旨就可以令他们就范。要想此前的圣旨“生效”,恐怕还得从圣旨之外另辟蹊径,否则绝对不会轻易收功。

而且在没有充分的把握之前,皇帝陛下并不打算触其锋芒。采取强硬措施是不明智的,那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串通一气顽抗到底。如果造成那种局面,影响绝对不会限于一家一里,县乡两级都要受到波及,到最后甚至都有可能影响整个陕甘地区的救灾措施的实施。

在此前的往来奏对之中,君臣之间已经形成默契——皇帝陛下专啃皇亲国戚世家大族这些“硬骨头”,钦差大臣徐光启专心干收拢流民垦荒种植这些琐事实事。

这倒不是徐光启有畏难情绪,而是因为考虑到藩王和世家大族都有强硬的后台,即便是有钦差的身份也不是可以轻易降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徐光启根本没有闲工夫去弄这些夹缠不清的事情。

因此,徐光启一行到达陕西之后,只是与布政使司衙门、按察使司衙门和都指挥使司衙门这三司衙门打了个招呼,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往来酬酢,而是直接深入到府、县甚至乡里等最低层的组织机构。

汤若望先是派人、后来又亲自来与徐光启晤面,可两人并没有机会深谈。一则是因为徐光启的事务繁多,每天恨不得十二个时辰连轴转。二则因为人来人往的也根本无法会商机密。

将这一切看到眼里,汤若望只好有些悻悻地返回。

按照事前计划,徐光启第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收拢流民,垦荒整地,以备来年开春种植粮食作物。

到了大明王朝末年,北方地区的荒地、无主地是非常多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赋税从无到有,后来甚至越来越沉重。

从南宋偏安南方直至蒙元彻底退出中原,期间两百四五十年,北方都是在异族统治之下。那些蒙古人、鲜卑人什么的可从来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立身的根本,他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或所擅长的是以游牧为安身立命之本。

再加上北方本来雨水远比南方稀少,土地因此而贫瘠,基本是看天吃饭。在那个缺少有效肥料的条件下,即便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都稍嫌吃力。况且还要经受连年的征战、兵匪难分的军队的往来耙梳,最起码的安定的生活都成为奢望,更惘论从事稼穑。

因此,在汉人重新统一之后,为尽快恢复北方地区的民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