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章 武侯治蜀 刘备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战后的他却似乎退居二线。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1]

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难怪赤壁战后整整十五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

诸葛亮保持着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他对诸葛亮,不过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

问题是:何以如此?

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性命难保的刘备。

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

原先或许是有的,但是后来忘了。忘记的时间,大约是在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之后。此时,咸鱼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没有理想了,这才不伐魏而伐吴。什么“汉贼不两立”云云,不过是称王称帝的招牌。[3]

刘备忘了的,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穿。刘备要装着没忘的样子,诸葛亮也不能提醒。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分内的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问题是现在法正已死,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许靖、刘巴、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能够托孤的,则只有诸葛亮。

刘备能放心吗?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难理解。对于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刘备从来就不怀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