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就这几位大腕儿

马季说,我要买我是孙子

马季是中国新相声的主要奠基人,尤其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批“歌颂型”相声,如《登山英雄赞》《英雄小八路》《找舅舅》《友谊颂》等,虽然今天看来难免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但在当时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马季师承于侯宝林先生,同时也从郭启儒、刘宝瑞、郭全保等相声名家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对传统相声手法和技巧的烂熟于胸,以及在创作中的运用自如,令相声界的许多同行叹为观止。

我近来的相声创作与姜昆合作,马季是姜昆的老师,且师生关系相当密切,照理我也应当常有机会向他请教的。可因为他近年来身体不好,医嘱闭门静养,所以我从未登过他家的门。平时在公共场合见了面,也不便深谈,只能客套寒暄两句:“马老师最近身体怎么样啊?”“还可以啊,最近写什么新段子啦?”如此而已。

直到去年五月,我和马季、姜昆等一起到香港访问,这才有了与马老师深谈的机会。我们虽然各住各的房间,但客厅是公用的,马老师的作息习惯是晚睡晚起,我也惯于熬夜,所以每晚看完电视之后,都要在客厅里聊上一两个小时,有几次聊得高兴,竟一直聊到了第二天凌晨——还是我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催促他去休息的。

马老师与我谈话的内容很广泛,他的从艺经历,他对相声艺术的见解,以及相声界、曲艺界的一些奇闻逸事、历史掌故之类,的确使我获益匪浅。这些内容事后我都做了笔记,以后有机会当另为文叙述,这里只讲讲我们在香港的几件琐事。

在香港朝夕相处的一个月中,马老师好几次把我们逗乐了——并不是那种捧腹大笑,而是越琢磨越可乐。因为细想起来,他的“包袱”手法并不新奇,甚至都是传统相声中最常用的,但他用得好,用得巧,用得适宜,因而效果不同凡响——须知干相声这行的整天同“包袱”打交道,真想把我们逗乐也不容易呢!

这里且举两例——

一次,我们几个人一起逛商店。马老师这两年有点儿发福,又打扮得西服革履,完全是大老板的派头。加上香港一般不看大陆电视,所以像马老师这样的著名笑星也不大有人认得,于是他一进门就被导购小姐认定了是位大款,忙前忙后一个劲儿向他推销。马老师刚向一套西装看了两眼,小姐就为他拿了过来:

“先生好眼光,这套西服是最新式的啦!”

“唔,好,好。”

“做工很考究,